新闻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公告  特陶新闻
哈工大报报道我所创新学生组织活动及建设情况
发布人:王亚明  发布时间:2011-04-27   浏览次数:265

   

       哈工大报讯(本报记者 张妍/文) 在材料学院,“课题组”的涵义和功能正在渐渐发生变化,原本以科学研究为主的“课题组”在材料学院创新学生组织建制的改革中,承担起了越来越多的学生管理和育人功能。
      2009年,材料学院从规范和理顺研究生及毕业班本科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角度出发,提出在保留原有按年级建制的横向管理模式的同时,在研究所或大的课题组按组建立纵向学生组织,强化本、硕、博各层面学生的纵向管理与协调。
      “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选择了5个较大的课题组先行试点。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与总结,这几个课题组在实践中不但实现了当初的设想,还根据各自的实际创造性地建立了各自独特的建制,效果很好。这是我们当初没有想到的。”显然,一年多来的试点工作取得的效果令材料学院党委副书记朱兆军有些意外。
      试点工作推行之前,在材料学院拟定的《关于加强研究生及毕业班本科生管理的几点意见》中,对以课题组为单位建立纵向学生组织的工作机制、具体职能和操作办法作了统一的规定,核心是加强课题组和导师的育人作用,实现研究生及毕业班本科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5个试点课题组的负责人周玉院士、苑世剑教授、冯吉才教授、武高辉教授和甄良教授十分认同此项举措,并积极支持该项学生管理改革。各课题组同时选派一名责任心强、能力突出的青年教师担任“学生工作书记助理”与院系学生工作负责人共同负责具体工作。
      试点推行以来,几个课题组不仅实现了本、硕、博学生纵向互联的共性目标,更是探索出了符合不同课题组实际的个性发展之路。其中,尤以特种陶瓷研究所创建的“学生党团支部”和液力成形工程中心的“模块化”学生管理模式最具特色。
      特种陶瓷研究所是材料学院乃至全校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研究所之一,本、硕、博学生总数超过80人。队伍虽然庞大,成员间却十分密切。2010年4月,在试运行近一年之后,以研究所为依托的“学生党团支部”正式成立,全部学生都被囊括其中统一管理。博士生陈磊是参与这个学生组织的筹建者。身为所里年级最高的博士生,在支部正式成立一年后,他的感触也最深:“各年级学生间的纵向联系密切了很多,这个组织的最大作用就是本、硕、博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带动,互帮互助。”
      硕士生张洪军说:“我是大四做本科毕业设计时来的,可做实验要用哪个设备、设备怎么使用都是一头雾水。这时所里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就主动给我们几个本科生把所里的实验设备系统地介绍了一遍,到我们操作时,又手把手地教我们具体的操作规程。最终,有一个同学获得了校优秀论文,还有4个获院优秀论文。”
      “博士生对硕士生和本科生的帮助主要是在科研方面,反过来他们对我们的影响也很大,”陈磊打趣地说,“自从成立了这个‘学生党团支部’,博士生都有一种‘找到了组织’的感觉。”正如陈磊说的这样,在“学生党团支部”的组织下,原本很少参加学生活动的博士生们在本科生和硕士生的带动下,越来越积极地参与到了研究所的元旦晚会、中秋联欢、体育竞赛中。还有两名博士生在“学生党团支部”的推荐下,被材料学院确定为重点培养入党对象。学生支部书记王胜金说:“博士生入党与硕士生和本科生不同,他们没有班级,同年级的博士生有上百人,彼此了解很少,没有推荐渠道。‘学生党团支部’的出现正好提供了一个向院里推荐优秀博士生入党的途径。”
      王玉金教授是院里选聘的“学生党团支部”指导教师。他说:“在这种建制下,教师的作用主要是为学生搭建平台,创造条件,让本、硕、博各梯队的学生都能在其中体会到自我管理、互帮互助的益处。”2010年6月,一位女博士生家里突发变故,“学生党团支部”得知后立即组织课题组成员为其捐款,老师们也纷纷解囊。当支部把全所师生一同筹集的9700余元钱交给这位博士生时,她感动得热泪盈眶。
      与特种陶瓷研究所“学生党团支部”的建制不同,液力成形工程中心的学生组织将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划分成3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连接的模块。指导教师何祝斌副教授说:“同一模块中的学生同质性强,学习和生活的重心相似,相互联系紧密,同时本、硕、博3个模块又彼此相连,具有延续性。”
      张伟玮是“第二模块”――硕士生模块中的学生负责人,谈到“模块化”管理模式带给硕士生的变化,他深有感触:“以往研究生之间的联系一般都是以导师为纽带,不同导师的研究生之间互相了解很少。实行模块化管理后,我们把课题组的全部硕士生的个人信息和联系方式作了汇总,创造机会互相了解。特别是当遇到困难和问题时,集体的力量就体现得更明显了。”
      硕士生小谢是个业务能手,科研能力很强,一心打算毕业后到汽车行业的技术研发部门工作。可当他心仪已久的一汽技术研发中心来校招聘时,一向自信的小谢却被意外地淘汰了。面试回来后小谢的闷闷不乐被课题组的其他几位硕士生发现了。问清缘由后,几位同学一起帮助小谢分析原因、寻求解决办法。从简历的制作到面试的礼仪,从对工作岗位的理解到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几位同学与小谢一起查缺补漏,一一解决。终于,当一汽大众来校招聘时,“万事俱备”的小谢不仅轻松拿到了offer,还得到了几位面试官共同的赏识。
      “这件事已成为我们课题组成员津津乐道的一个经典案例了。”课题组的“大师兄”、博士生陈宝国笑着说,“其实,不同模块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帮助的事儿也不少。每周一次的‘Seminar’就是3个模块学生相互交流最方便、有效的平台。”
      “Seminar”的含义是“研讨班”,以其命名的学术活动已经成为液力成形工程中心乃至材料学院学生学术活动的品牌。每周的活动时间,课题组的全部成员轮流作学术报告,本科生可报告毕业设计的进展、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心得,硕士生和博士生可报告课题内容,也可选择向本科生介绍学术研究经验。课题组的老师也越来越经常地参与到活动中,与不同年级的学生一起交流,同时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在液力成形工程中心,“模块化”的学生组织时而相互独立,时而又互相联系、密不可分。博士生胡蓝说:“我有段时间在运动时受伤住院,组里的博士生、硕士生,还有刚进组的本科生,甚至我们的老师,都到医院轮流照顾我。”
      “试点的5个大课题组虽然建制各有不同,却都实现了共同的目标。接下来,我们要在全院范围内推广这几个组的成功经验,动员更多的课题组结合自身特点建立学生组织,让更多的学生成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主体,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大的空间、更广的平台。”朱兆军对课题组由“小”变“大”之后将带来的更多新变化充满了期待。

编辑:助理 来源:哈工大报